谈球吧体育app下载(中国)-App Store

工作时间AM:09:00--PM:20:00

WORKINGTIME

0898-08980898免费咨询

0898-08980898
邮箱:
admin@eyoucms.com
电话:
0898-08980898
传真:
0000-0000-0000
手机:
13800000000
地址:
海南省海口市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谈球吧体育中西艺术精神的本体比较  上传时间:2023-09-22 07:50:15

  谈球吧体育摘要:文章梳理了中西艺术精神比较的历史,探讨了中西艺术精神本体的区别,认为中国艺术精神的本体是“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西方艺术精神的本体是“主客二分”的科学精神。可以通过这种比较认清中西艺术各自的精神的特质,促进中西艺术的融合。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世界艺术格局为参照对中西艺术精神本体进行比较研究,这对于弘扬中国艺术精神,促进中西艺术的交流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西比较的研究开始于比较文学的研究。“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于1816年出版的《比较文学教程》一书。法国文学批评家维尔曼在1827年讲授中世纪和18世纪法国文学课时,曾多次使用“比较文学”一词,两年以后他将题名为《18世纪法国文学综览》的讲稿出版。使得“比较文学”这一术语得以流行。法国批评家保罗・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1931)出版,总结了比较文学发展的理论和历史,主张把文学研究划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三大范畴。

  比较文学研究不同国家的学者强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基本分为两派:以法国第根为代表的学者们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影响研究,注重研究一国文化对另一国文学的影响;以美国韦勒克为代表的学者们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注重研究在相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民族文化的比较,找出文学的异同及缘由。

  较早对中西艺术精神进行比较的应该说是徐复观,他的《中国艺术精神》探讨了中西艺术精神的特征。徐复观(1903―1982),原名秉常,字佛观,后由熊十力更名为复观。其主要著作有:《中国人性论史》《两汉思想史》《中国思想史论集》《中国艺术精神》《石涛研究》《中国文学论集》等。他认为就中西文化比较而言,道德、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三大基本形态。西方文化重科学,把追求知识作为根本;中国文化重“生命的心、性”,重道德和艺术。

  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中认为中国艺术精神是道家庄子的精神:“对儒家而言,或可称庄子所成就为纯艺术精神。”徐复观不完全同意那种儒家孔子的艺术是“为人生的艺术”,道家庄子的艺术是“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即使道家庄子的“为艺术而艺术”也和西方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不同,西方的“为艺术而艺术”带有贵族气息,特别注重形式美;这和庄子的素朴的人生与素朴的美截然不同。道家的艺术从根本上说也是为人生的艺术:庄子“对艺术精神主体的把握及其在这方面的了解、成就.乃直接由人格中所流出。吸此一精神之流的大文学家、大绘画家,其作品也是直接由其人格中所流出,并即以之陶冶其人生。所以,庄子与孔子一样,依然是为人生而艺术。”。倒是儒家所开出的艺术精神,立足于仁义道德,需要经过某种意味的转换方能成就艺术。没有这种转换便不能成就艺术,更能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的,是庄子的艺术精神。

  徐复观对西方的现代派艺术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指出西方现代艺术的特点是对自然的疏离、反叛、背弃,呈现为反自然的倾向。西方艺术家背弃自然,与西方科学家征服自然,西方形而上学扬弃现象以言本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相互呼应,形成西方文化对自然的总反叛。要把他内心的空虚、苦闷、忧愤的真实,不受一切形相的拘束,而如实地表现出来,这便自然而然地成了抽象的画,或超现实的诗了。

  唐君毅对中西艺术精神也进行了探讨,认为中西文化精神的根本差异是“道德艺术精神”与“科学宗教精神”的差异。唐君毅(1909-1978),四川宜宾人.中国现代哲学家,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唐君毅出身书香门第,幼承庭训,接受过良好的旧学教育。曾就读于中俄大学、北京大学,毕业于中央大学哲学系。青年时代颇受梁启超、梁漱溟、熊十力学术的影响。曾任教于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并曾任江南大学教务长。1949年与钱穆、张丕介等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并兼任教务长、哲学系主任等职。1958年与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联名发表现代新儒家的纲领性文章《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成立,受聘为该校首任文学院院长和哲学讲座教授,1967年任新亚研究所所长。唐君毅一生著书立说以中华文化及中国哲学为主题,其主要著作有《人文精神之重建》《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中国哲学原论》等。他在《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一文中认为西洋文化之中心在宗教与科学,而其文化为科学宗教精神所关注支配;中国文化之中心在道德与艺术,其文化为道德与艺术精神所关注支配。这样,他把中西文化的差异归结为“道德、艺术之精神”和“宗教、科学之精神”的差异。

  在当代中国,新时期以后开始较多的中西比较研究。蒋孔阳先生的《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与西方美学思想的一些比较研究》从社会历史背景、思想渊源、文学艺术实践等方面对中西美学和艺术理论进行了探讨。周来祥先生的《东方与西方古典美学理论的比较》认为西方艺术偏重于再现,东方艺术偏重于表现;西方艺术强调形式的和谐,东方艺术强调内容的和谐;西方艺术重在典型,东方艺术重在意境;西方艺术侧重于美与真的统一,东方艺术侧重于美与善的融合。周来祥、陈炎的《中西比较美学大纲》中提出了美学和艺术理论比较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第一,微观比较与宏观比较相统一。这既可以在具体问题上得出有创建的结论,也可以弥补微观研究的不足。为微观研究提供整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景观,正确评估其研究结论的普遍有效性。第二,同中求异与异中求同相并行就超越了同异思维,突破民族美学研究的地域视野,从而达到中西美学、文化的融通。第三,把静态的空间比较和动态的时间比较结合起来,把相当稳定的民族文化的静态差异和动态的历史时代节奏放在一起比较,这样得出的结论才能更具有说服力。他们认为:“中西美学是最为古老、最具特色而至今仍最有影响和活力的两大思想体系。”张法在1994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在这部书里他认为文化精神是文化中一切时代、一切思想的总和,总能反映出该文化的特质,从中西文化精神角度来研究更能看清楚中西美学的各自特色。

  传统中西艺术比较基本上是不同艺术形态的比较,而没有从艺术精神的本体上加以比较说明。中西艺术精神的区别从本体上来说是人的生命意识不同形成的结果。东西方人的生命意识不同,西方人的生命意识是人天二分的精神,中国人的生命意识是天人合一的精神。

  中国艺术精神本体是“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和中国的“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思维不同,西方传统认识论把现象与本质、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等范畴都让它们处于二元对立的矛盾状态。综合反对主体与客体的分离、坚持回到事物本身。叶秀山先生指出:现象学美学“具有综合性精神,对艺术作追根求源的探索谈球吧体育,把艺术活动提到现代意义下的本源性的高度,所以比较而言,和在哲学方面一样,这个学派对美学问题的思考更带系统性。”与西方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不同,东方的“合”的思维强调人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境界既是生命精神的最高境界,也是艺术精神的最高理想。首先,东方“合”思维表现为人与自然同型同构的特点。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整体,其中万事万物无非一气。气化万物,决定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儒家由人及天,以仁为人之本;道家强调以天合天,道法自然。其次,东方“合”的思维表现为人与自我本性的同一。生命是一个小宇宙。人与自我本性的背离的现实要求人与自我本性的合一即人复归自身与生命同一。再次,东方“合”的思维表现为人道和天道的合一。人生活在世界上,就要为自己找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此来对抗生命的虚无。因此,人道和天道的合一就成为拯救生命荒诞和虚无的途径。这种合一就是人的意志、目的和理想要与自然相和谐,只有这样,人的生命才能获得与天共存的价值。

  西方艺术精神的本体是“主客二分”的科学精神。西方艺术的科学精神具体表现为“天人二分”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把人和对象世界区分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努力去征服和支配对象世界,以满足人的需要。当人们要征服和支配对象世界时。人们就要认识对象世界谈球吧体育,把握对象世界,这样就形成了“天人二分”的思维模式,由此,形成了西方的科学精神。尼采认为当今在西方盛行的科学主义是从苏格拉底开始的。苏格拉底提出的“美德即知识”实际上是把人生的意义等同于知识,这是知识论的最早的起源。尼采把这种观点称之为“苏格拉底文化”。这种文化的理想是产生理论型的人。这种人是具有最高的认知能力和能够为科学奉献他的力量的人。我们现有的教育包括艺术教育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在科学精神和艺术精神之间会永远存在矛盾。他认为科学精神曾经破坏了神话,也把诗歌从它生长的土地上弄开而使其无家可归。所以,西方艺术从源头上开始,就表现出一种科学的精神。

  第一,中西艺术精神各有优长,我们不能以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来评价中西艺术,那种从总体上作优劣的判断没有多大的意义。任何一种艺术形态,都是处于特定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条件下的人们,在他们的生活实践及其历史演进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既各有其特长,也各有其局限。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赖肖尔、克雷格在他们合写的巨著《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中曾指出,西方人可能在个体生活经验方面显得比较突出;而东亚人在群体生活经验方面要远远丰富于其他各民族,比如个人适应群体,家庭适应社会。与其他民族的所谓社会经验相比较。这些关系间很少出现磨擦,也很少产生孤立感。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艺术审美传统的国度。中国的哲学、道德、教育和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都带有浓郁的审美性质。也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原生态的审美文化。

  第二,如果一定要对中西艺术精神进行比较,也不应当是站在本民族的立场简单地褒贬弃取,而应当站在一个全球化的现代化发展的立场.站在建设当代人的合乎人性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方式以及现代性生活观念的立场,来作出价值判断。原来的比较研究是“一种中国与西方二元对立的图景,实际上仍是以西方为一极、以非西方为另一极的思维模式的体现。非西方学术界的‘自我’与‘西方’概念,持一种对抗西方的姿态。然而,它在实质上与西方学术界的‘西方’与‘其他’的区分具有对应性。两种区分所形成的,都将是以西方为中心,以非西方为边缘的世界图景。”我们今天应当有中西艺术可以通约的价值标准的,比如西方文化传统中的科学的精神,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和合精神,以及注重伦理关系和道德修养、注重德治的精神等等,都可以看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极成果,是人类共同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应当纳入到当代文化建设框架中来的。

  第三,某些文化保守主义或文化相对主义者往往夸大不同艺术形态之间的差异,把不同的艺术精神看作是不可通约的。具有特定的环境条件制约的艺术模式也许是难以照搬的,但作为一种艺术精神则是可以借鉴和吸纳的。在当今的比较艺术研究中,不是仅仅局限于各种艺术的比较,而是适当超越艺术模式的层面,加强艺术精神的研究,乃至深入探讨不同艺术间的异质同构性,以及不同艺术实现互补融合的可能性,这对于当代艺术建设也许是更为必要的。成中英认为中西哲学比较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整体定位的世界哲学体系。为了达到人类文化在更高的层次上的交流和互补,就需要进行哲学的创造。

  中西艺术精神本体的比较不是目的,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比较认清中西艺术各自的精神的特质,促进中西艺术的融合。

HTML地图 网站地图